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秋,是一幅斑斓的画卷,而秋云,则是画卷中最灵动的笔触。它时而如棉絮轻柔飘荡,时而似骏马奔腾驰骋,在湛蓝的天幕上勾勒出万千姿态。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秋云驻足,以笔为媒,将这份缥缈之美融入诗词。他们揽云霞作笺,摹秋色入画,让秋云在字里行间凝固成永恒。此刻,就让我们跟随这十首绝美古诗词,穿越时光长河,于字句氤氲间,细细品悟岁月沉淀的清欢,感受秋云背后那份独有的诗意与浪漫。
图片
1
秋 云
王安石〔宋代〕
秋云放雨静山林,万壑崩湍共一音。
欲记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
王安石笔下的《秋云》,是暮年隐居金陵时,以秋云为镜,映照内心波澜的佳作。彼时变法风波已歇,他独对山林秋雨,见云幕低垂,骤雨倾泻如万壑松涛,天地间浑然一音。这般荒寒之景,非丹青可摹,唯琴弦能诉其悲壮——秋云之“放雨”,恰似他半生激荡的余响,而山林之静,又暗合他退居后的澄明心境。此诗以秋云为引,将政治沉浮的苍凉、归隐山林的超然,皆凝于云雨相和的刹那,于荒寒中见雄浑,于寂静中闻惊雷。
图片
图片
2
秋 云
释超雪〔明代〕
出没难留迹,去来不自任。
繁生疑有蒂,随处见无心。
石坞封寒翠,松门落片阴。
金风吹正急,飞逐九皋禽。
释超雪此诗,以禅者之眼观云,字字透着空明。僧人笔下的秋云,无拘无束,“出没难留迹,去来不自任”,恰似禅宗“无住生心”的境界,不执着于形迹,不滞留于一处。那云“繁生疑有蒂,随处见无心”,看似有根,实则无住,正是佛家“空观”的写照。后两联以景结情,石坞松门间,云影掠过,金风起时,又随九皋之禽远逝。全诗将秋云的飘逸与禅心的自在融为一体,于云卷云舒中,见出僧人超然物外、随缘任运的襟怀,读来如观一幅水墨写意,空灵悠远。
图片
图片
3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唐代〕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秋日,彼时他游历宣城,偶遇从峨眉山而来的蜀僧濬。诗中“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以故乡意象起笔,既点明琴师来历,又暗含李白对蜀地的眷恋(蜀僧濬:即蜀地的僧人名濬的。绿绮(qǐ):琴名。诗中以绿绮形容蜀僧濬的琴很名贵)。当蜀僧“为我一挥手”,琴声如万壑松涛,雄浑壮阔,令“客心洗流水”,心灵似被清泉涤荡。至暮色四合,“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秋云层层叠叠,将琴声的余韵与暮色融为一体。李白以“秋云”收束全篇,既点明时令,又以云霭的朦胧烘托出听琴入迷、忘却时间的沉浸感,更暗含对音乐与自然交融的禅意体悟。
图片
图片
4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一
杜甫〔唐代〕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杜甫此诗作于乾元二年秋,彼时他寓居秦州,目睹边塞战乱,心系家国安危。开篇“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以“秋云低”勾勒出秦州苍茫压抑的边塞秋景,云层厚重低垂,似与古塞冷意交融,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沉郁。颔联以黄鹄、苍鹰的困顿之态,暗喻百姓在战乱中的艰难。后两联直抒胸臆,诗人自叹本为书生,却于暮年仍要面对战鼓声声,厌战之情溢于言表。全诗借秋云之低沉,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动荡紧密相连,沉痛中见悲悯。
图片
图片
5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孟浩然〔唐代〕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孟浩然此诗,绘就一幅观潮盛景图,有声有色,十分壮观。开篇“百里闻雷震”,以夸张之笔写潮声如雷,惊动府中官员暂停奏乐,纷纷出城观潮,足见其声势浩大。“照日秋云迥”一句,秋云高远,在日光映照下更显澄澈,与浩渺江天相接,为潮水登场铺陈出宏大背景。待惊涛如雪涌来,凛冽寒意顿生,观者皆惊。孟浩然以秋云之迥,衬潮水之壮,将自然之伟力与观者之惊叹尽收笔底,既有对钱塘潮的生动描绘,又流露出对天地造化的敬畏之情,尽显盛唐气象。
图片
图片
6
微雨夜行
白居易〔唐代〕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白居易此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秋夜微雨的静谧之景。开篇“漠漠秋云起”,秋云弥漫,悄然铺展于夜空,为全诗奠定了清冷、朦胧的基调。随着秋云渐厚,“稍稍夜寒生”,寒意丝丝缕缕沁入衣衫,暗示着微雨将至。后两句“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诗人未直接写雨,却通过衣裳渐湿、无点无声的独特感受,将微雨的轻柔、细密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于平淡中见新奇,借秋云与微雨,传递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意境,令人身临其境。
图片
图片
7
山 店
卢纶〔唐代〕
登登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
此诗一说为王建所作,但是大多数选本都将它收在卢纶名下,学术界较支持此说。当是卢纶晚年行山有感之作,描绘了一幅充满野趣的山行夜归图。诗中“登登山路行时尽”写山路蜿蜒,行至尽头,已见旅途之远;“决决溪泉到处闻”以溪声相伴,更显山野清幽。后两句“风动叶声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尤为精妙:秋风拂动树叶,山犬应声而吠,动静相生;而那透过秋云隐约可见的松火,不仅点明山店所在,更以“隔秋云”的朦胧之景,传递出一种温暖而遥远的诗意。全诗语言质朴,却以秋云、松火等意象,勾勒出深山夜色的静谧与人间烟火的温馨,令人心生向往。
图片
图片
8
醉公子·漠漠秋云澹
顾夐〔五代〕
漠漠秋云澹,红藕香侵槛。枕倚小山屏,金铺向晚扃。
睡起横波慢,独望情何限!衰柳数声蝉,魂销似去年。
顾夐这首《醉公子》,以秋云起兴,绘就了一幅深闺秋思图。“漠漠秋云澹”,秋云淡远,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映衬出女子内心的落寞。粉红色的荷花香气悄悄地飘进了门槛,本是宜人之景,却难掩其独倚枕屏的孤寂。下阕“睡起横波慢”,女子慵懒起身,独望窗外,情思无限。衰柳数声蝉,更添凄凉,而“魂销似去年”,则点明此情已非一日,年年如此,愁绪难消。全词借秋云之淡远,融情于景,将女子深闺寂寞、年华空逝的哀怨,抒写得细腻而深沉。
图片
图片
9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晏殊〔宋代〕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晏殊这首《木兰花》,借春去秋来的自然更迭,抒发对浮生若梦的感慨,细腻含蓄而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复杂情感。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晏殊把他们的被贬,比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当是一种愤慨之声。开篇“燕鸿过后莺归去”,以春鸟离去的匆匆,暗喻美好易逝。“散似秋云无觅处”,将人生聚散比作秋云,飘散后便无处寻踪,形象道出世事无常。下阕由景入情,即便有神仙眷侣般的缘分,也难挽留逝去之物,流露出无奈与怅惘。结尾“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看似豁达,实则是以醉遣愁,更添几分深沉的悲凉。全词以秋云为喻,将人生感慨寄于其中,耐人寻味。
图片
图片
10
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晏几道〔宋代〕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晏几道此词,尽诉聚散无常之叹。开篇“醉别西楼醒不记”,以醉忘前事的迷茫,引出下文对聚散的感慨。“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将人生聚散比作春梦的短暂、秋云的易散,形象且沉痛,道尽世事无常。下阕“衣上酒痕诗里字”,借残存的酒痕与诗中的字句,勾起往昔回忆,满纸凄凉。结尾“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以红烛拟人,在寒夜中默默垂泪,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哀伤。全词以秋云为喻,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图片
备注:文章/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富腾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