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当美俄代表在沙特利雅得密谈5小时后,美国参议员鲁比奥轻描淡写的一句“四项原则达成一致”,让持续3年的俄乌冲突突然迎来转折。 这场决定乌克兰命运的谈判,乌克兰自己却被排除在外。
战场数据显示,俄军此时已控制乌克兰战前领土的绝大部分,仅2025年5月单月就占领了500平方公里土地,乌军同期收复的领土不足100平方公里。曾经被西方捧为“民主盾牌”的乌克兰,如今连谈判桌的边都没摸到,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命运被大国交易。
美俄密谈背后的利益交换
这场闭门会谈的地点选在沙特利雅得,全程无媒体参与,连会谈时长都比原计划多了一小时。 俄方坚持北约军队不能入驻乌克兰的底线,而特朗普政府则急于从乌克兰泥潭中抽身。
鲁比奥会后采用双重话术,一边公开炮轰部分欧盟国家“巴不得冲突拖得越久越好”,一边放话称任何破坏和平进程的国家将成为美俄共同敌人。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不仅停止了对乌新援助,翻旧账要求乌克兰偿还之前的部分援助款项。 曝出美方要求乌克兰转让50%的稀土矿给美国作为补偿的细节。 这一系列动作让欧洲盟友措手不及,马克龙连夜召集欧盟紧急会议,连搁置多年的“欧洲维和部队”话题都被重新提起。
乌克兰的绝望现实
战场上的真相远比泽连斯基承认的残酷。 截至2025年5月底,俄罗斯已控制了乌克兰大部分战前领土。 去年5月,俄军单周占领近300平方公里,创下冲突爆发以来最大单周战果。 而2025年春季,俄军推进速度进一步加快,乌军几乎失去反攻能力。
乌克兰的军事损耗已达到危险程度。 俄方数据显示乌军死伤总数超过170万人,仅2025年就损失60多万人。 装备方面,乌军累计损失坦克超2万辆、无人机4.4万架、火炮2.2万门,几乎耗尽西方援助的库存。
社会经济层面更是触目惊心。 乌克兰GDP远未恢复至战前水平,基础设施大面积瘫痪,征兵导致劳动力严重流失。 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工资差距高达三倍,社会分化加剧。 全球提供的数千亿美元援助大多被用于战争开支,民生恢复几乎停滞。
欧洲的尴尬处境
美国突然转向让欧盟陷入集体慌神。 德国新任总理梅尔茨在2025年5月宣布西方已放宽对乌克兰使用武器射程的限制,同时推动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巡航导弹。 这种射程500公里的精确制导武器可直接威胁俄罗斯西部重要目标。
俄罗斯对此反应强烈,俄媒警告若乌克兰使用德国提供的导弹袭击莫斯科,俄方唯一选择将是打击柏林相关目标。 这种针对德国本土的威胁语言,让欧洲安全形势骤然紧张。
欧盟内部立场分裂严重。 马克龙想派欧洲部队介入,德国直接反对;波兰对俄强硬却离不开美国军事存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欧盟,即使想继续支持乌克兰也力不从心。 更尴尬的是,国际舆论开始将矛头指向欧盟,认为他们才是想让冲突持续的“幕后推手”。
谁才是真正的罪人?
表面上看,美国是这场冲突的始作俑者。 深入分析,真正的罪人复杂得多。 泽连斯基当初不顾现实执意加入北约,将国家拖入战争深渊;欧盟部分国家幻想通过战争耗垮俄罗斯;北约的东扩野心直接点燃战火。
特朗普政府看似追求和平,实则算计着美国利益。 要求乌克兰偿还5000亿美元援助、转让稀土矿资源,这些条件暴露了美国“援助”背后的真实目的。 俄罗斯也通过冲突与伊朗、印度等国加强合作,应对西方制裁,加速全球多极化趋势。
最悲惨的是乌克兰民众。 85%的乌克兰人仍相信能击败俄罗斯,前线的军人却面临人手不足、弹药短缺的困境。 来自哈尔科夫的居民康斯坦丁无奈表示:“如果他们想要那些被占领的土地,为了和平我会同意。 ”这种绝望与官方宣传形成鲜明对比。
冲突的三种可能结局
德国《世界报》分析认为,俄乌冲突可能出现三种结局。 最理想的是西方大规模武装乌克兰并收紧对俄制裁,迫使俄罗斯停战。 但这种情况被认为不现实,因为西方不愿提供远程武器或承受重大经济损失。
第二种可能是俄罗斯取得决定性胜利。 美国从冲突中抽身,欧洲无法单独弥补华盛顿的缺位。 结果俄罗斯控制领土远超当前范围,乌克兰可能失去出海口,泽连斯基下台。 这种结局概率约35%。
第三种可能是乌克兰被迫作出重大让步。 冲突长期持续但西方支持不足,俄罗斯缓慢占领更多领土。 西方施压基辅谈判,乌克兰谈判地位削弱。这种“冻结冲突”结局概率高达65%,虽对乌克兰是灾难,但对其他各方最具性价比。
富腾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