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畔,开罗空军基地的停机坪在烈日的炙烤下蒸腾着热浪,但上周埃及空军司令加瓦德中将眼神中的热度,却比这北非的阳光更加灼人。
在全球瞩目的“文明之鹰-2025”联合演习中,这位统帅着非洲最强空军的将领,其目光牢牢锁定在一架中国战机的模型上,并留下了一句让国际军火市场瞬间竖起耳朵的表态:“我们希望访问中国,亲自评估歼-35A。”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瞬间搅动了本就风云诡谲的中东防务格局。
埃及空军,这个有着“万国武器库”之称的空中力量,装备谱系堪称琳琅满目:翱翔天际的既有美制F-16机群,也有法制“阵风”战斗机;既有俄式米格-29的翼影,也有中式歼-10CE的新锐涂装。
然而如今,这个在多元装备中游走的买家,为何突然将其战略眼光如此明确地聚焦在中国的新一代隐身战机——歼-35A身上?
这背后的动力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交织着深切的焦虑、历史的憋屈与不容忽视的地缘现实考量。
让我们把目光先投向加沙地带的方向。
虽然并非埃及直接参战的战场,但那里尚未完全散尽的硝烟,以及天空中频繁盘旋的以色列空军F-35I机群,都像无声的警示牌,悬在埃及空军头顶。
50架具备隐身能力的F-35I,如同幽灵般在边境线附近巡弋,这无疑给主要依赖220多架F-16以及较新引进的24架“阵风”战斗机构成的埃及防空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种压力不仅仅源于装备代差,更源于装备供应链受制于人的无奈——即使是埃及自己的F-16机队,其关键导弹配件的供应,依然要看美国的脸色行事。
这滋味,想想就让人焦虑难耐。
历史的阴影也挥之不去。
时间拨回2018年,埃及曾对俄罗斯的苏-35重型战机表现出浓厚兴趣,结果呢?
美国直接祭出价值13亿美元军事援助的“断供”威胁,成功搅黄了这笔潜在交易。
到了2022年,埃及转而试探能否直接购买美国的F-35,这个看似符合逻辑的举动,却在关键的以色列“激烈反对”下无奈夭折。
连续在东西方两大国主导的先进战机采购问题上碰壁,这种憋屈感绝非外人能轻易体会。
而歼-35A的出现,像为长期身处困局的埃及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据广泛报道,其单价可能在7000万美元区间,这价格仅有美国F-35采购价的约七成左右;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不附带那些让埃及军方难以吞咽的苛刻政治条件。
有军事观察人士就推测,若能顺利引进这种隐身利器,埃及军官们的笑容怕是会从梦里延续到现实。
那么,是什么让歼-35A对埃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仅仅是价格和较少的政治束缚吗?
当然不止于此。
这款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战斗机,其吸引力是全方位且“硬核”的。
在“文明之鹰-2025”演习期间流露出的技术细节,让埃及军方乃至国际观察员们印象深刻。
虽然具体实战参数属于高度机密,但公开研讨或演习中展示出的部分能力足以引人注目:据模拟推演显示,歼-35A装备的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具备极强的探测能力,有说法称其能在极远距离上有效追踪和锁定如F-22级别的隐身目标;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先进的航电系统整合能力,尤其是集成了强大的机载人工智能,传闻其可有效协调指挥多达8架无人机进行协同作战,这大大拓展了单机的战场态势感知与火力投射范围。
不少参与与中国空军联合训练的埃及飞行员私下反馈(绝非官方声明,而是流传的说法),歼-35A的“智能座舱”界面设计高度人性化,信息集成度与操作便利性相较他们熟悉的“阵风”战机体验,有显著的跃升感。
有人形象地比喻说:“这种操作体验的升级,就像是从功能型翻盖手机直接跨越到了全息投影交互时代。”
但歼-35A的吸引力,绝不仅仅是战机本身那么简单。
更大的亮点在于中国军工体系提供的“打包式”服务——即所谓的“买飞机送体系”。
潜在的交易方案绝不仅仅包含歼-35A战机,更可能是一整套涵盖霹雳-15远程空对空导弹(专为击落高价值预警机、加油机等高威胁目标设计)、先进的空警-500预警机(提供强大的空中指挥和战场管理能力)以及战略投送平台运-20大型运输机在内的综合空中作战网络。
这种成体系的输出能力,恰恰是埃及目前最急需的。
回溯去年埃及毅然选择了中国的HQ-9BE远程防空导弹系统,这被视为构建“反隐身”防空网的重要基石。
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再顺利引入歼-35A隐身战机及完整的配套预警指挥体系,那么从地面雷达站、防空导弹阵地到空中隐身战斗机和预警指挥机,埃及将初步形成一个具备多层次、立体探测与拦截能力的国土防空体系。
有防务专家就分析认为,这样的体系一旦成型,无疑将让潜在对手(例如以色列F-35机队)想要成功突防其空域的难度系数陡增数倍。
这种体系化对抗能力的跃升,价值远超过单一战机的数量叠加。
如此清晰的采购意向和强大的装备吸引力,自然也让大洋彼岸的美国如坐针毡。
五角大楼的决策者们看着埃及司令的表态,反应想必复杂异常。
当年那13亿美元军援断供的“大棒”,此刻仿佛成了架在自己脖子上的双刃剑——如果故技重施,再次用这笔钱威胁埃及放弃歼-35A采购,其最大的风险就是把一个拥有重要地缘地位、传统上偏向西方的区域军事强国彻底推向中国的怀抱;但若默许甚至放任埃及获得歼-35A及其体系,整个中东地区的空中力量平衡将被彻底打破重组,美国及其盟友(尤其是以色列)在该地区数十年的空中技术优势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这场博弈的棘手程度,恐怕远超出战术层面的考量。
技术层面的对比更是让美国军工复合体内弥漫着不安的气息。
虽然精确的技术细节难以从公开渠道完全验证,但综合全球防务分析资料和公开的航展信息可以明确:歼-35A配备的新型国产发动机(如WS-21),推力水平已被认为接近甚至达到与美国F-35所用F135发动机相当的级别;在雷达技术前沿,歼-35A所采用的氮化镓(GaN)T/R组件技术,理论上能提供比传统砷化镓(GaAs)组件更佳的能量效率与探测精度。
更让潜在买家心动的是,中国军工企业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展现出的独特商业策略:他们提供的不只是武器平台,更是包含快速交付承诺(如“三年交付”)、全寿命周期保障(“终身维护”)在内的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
这与某些西方供应商在交付速度、后续保障甚至政治附加条款上饱受诟病的情况形成了一种市场认知上的反差。
甚至有些域外观察家评论道(非美军顾问的官方言论,属于外界的解读):西方军售模式有时给人“层层设套”的复杂感,而中国的方案则显得更“直接便捷”。
这场看似是围绕一款隐形战斗机的军购谈判,实则是一场覆盖亚非大陆、牵动国际格局的深刻博弈。
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装备买卖范畴,演变成关于未来力量平衡、战略选择与大国影响力的重要较量。
对于埃及而言,如果真的能够顺利引进歼-35A及其作战体系,这不仅意味着其空军实现了数十年来梦寐以求的装备技术代际跨越(从依赖美俄欧成熟四代/四代半机,到拥有自主可控的五代隐身能力),其更深层的战略意义在于,埃及已在中美这两个全球性大国之间,就未来国防自主与装备依赖的问题上,划出了一条日益清晰的界限。
回顾过往,从巴基斯坦引入歼-10CE并在演习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实战效果(比如那场引发广泛讨论的与欧洲“台风”战机的模拟对抗),到今天其身影出现在北非埃及空军决策者的采购清单榜首,中国研制的先进战斗机,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刺破长久以来由西方发达国家紧紧把持的先进隐身战机市场壁垒。
这柄“东方利刃”,挑开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军售合同,更像是在撬动一个无形的“技术铁幕”——那个曾经被断言“中国只能模仿,无法创造顶级军用航空器”的陈旧认知铁幕。
当人们下次再试图重复这种论调时,也许他们应该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尼罗河三角洲。
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在现代空军基地的喧嚣中,人们或许很快就能看到一种崭新的飞行力量正在整装待发。
它们升空的身影,代表的绝不仅仅是一架架新型战机。
它们承载的,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寻求空中力量自主的雄心;它们预示的,是一场足以改绘整个中东未来天空图景的结构性变革。
而这变革的中心,正是源自东方。
新的时代之鹰,正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积蓄力量,等待着展翅高飞的那一刻。
富腾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